

災區地處高海拔區域,天氣寒冷,要密切監測震情和天氣變化,防范發生次生災害。要盡快組織調撥搶險救援物資,搶修受損的電力、通訊、交通、供暖等基礎設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并做好遇難者家屬安撫等工作。
汶川地震過去已經15年了,當年已經一片廢墟的汶川和北川等城鎮也已經獲得重建,隨著我國國家實力的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不斷提升。繁華的街道、熱鬧的人群,地震留下的痕跡幾乎被完全抹去。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中國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2014年12月13日,出席首次在南京市舉行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國國家領導人13日參加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公祭儀式吸引了眾多媒體的廣泛報道,廣大市民也通過各種方式抒發情感、寄托哀思。而在社交媒體上,微博成為網友銘記歷史、表達哀思新的重要渠道。
災區地處高海拔區域,天氣寒冷,要密切監測震情和天氣變化,防范發生次生災害。要盡快組織調撥搶險救援物資,搶修受損的電力、通訊、交通、供暖等基礎設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并做好遇難者家屬安撫等工作。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順應民意的措施,同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的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和文明的態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
以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于,能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
“5·12”一個永遠難忘的日子,這場災難的記憶里有刻骨銘心的悲慟和感動。十五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5·12”一個永遠難忘的日子,這場災難的記憶里有刻骨銘心的悲慟和感動。十五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5·12”一個永遠難忘的日子,這場災難的記憶里有刻骨銘心的悲慟和感動。十四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我不以這為榮,也不以這為辱。我寫我的。賣得出去呢,多得個三塊五塊的,買什么吃不香呢。賣不出去呢,拉倒,我早知道指著寫文章吃飯是不易的事。
15年過去了,每一個遭受災難的家庭,都無法輕言忘卻,還記得電視臺主持人播報傷亡數字,泣不成聲的動容場面,因為記得,所以懷念。銘記,是一種前行的力量!汶川地震15周年祭,再次向勇敢者致敬!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災區地處高海拔區域,天氣寒冷,要密切監測震情和天氣變化,防范發生次生災害。要盡快組織調撥搶險救援物資,搶修受損的電力、通訊、交通、供暖等基礎設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并做好遇難者家屬安撫等工作。